香港如今靠路边摊,搞“地摊经济”发展?

[复制链接]
查看7554 | 回复1 | 2025-3-26 20:55:34 | 显示全部楼层 |阅读模式
每到香港经济陷入低迷、就业不足时,地摊也会重出江湖。



2000年前后,经济低迷,时任特首董建华曾提出推动“地摊经济”,当时不叫地摊经济,而是“本土经济”。



通过设立类似跳蚤市场的平台,鼓励市民投标参与经营,从事小型商业活动,以缓解失业问题。



这一举措在2002年得以实施,取得了一些成功。这些项目包括上环大笪地、黄大仙腾龙墟、深水埗计算机节和西贡露天茶座,创造了约2500个就业机会,同时也使各区的特色得以展现。



上环露天市场,俗称大笪地,是香港人集体记忆的一部分。遗憾的是,它仅维持了一年,后因摊位数量大量减少,终不得不提前关闭。



也有一些商户坚持了下来。



2015年港府宣布研究引进美食车,首批11辆美食车从2017年2月3日起逐步进入7个旅游景点运营。



大部分保留了下来,有些美食车发展了多家小店。现在香港的街头的美食车已然成为了打卡风景。







如今,香港再次探索地摊经济发展。



由于游客减少而港人频繁北上消费,相较于香港,深圳及大湾区的物价更具吸引力。



伴随国际通胀影响,香港经济连续衰退数季,很多港人更倾向于在内地消费,这导致本地消费不足。


因此,香港的决策者在积极探讨如何通过夜市等方式刺激本地消费。



财政司司长陈茂波曾表示:“短期内,我们将继续与业界合作,活跃香港的夜市,巩固经济复苏的每个环节,保持复苏动力。”



叶刘淑仪指出,“夜经济”的主要消费对象是年轻人、专业人士和游客。



未来的夜市要针对他们的喜好和品味来做,例如大型音乐会、体育活动、主题嘉年华、文艺展览、电影节等,要能吸引年轻人出来活动,也能吸引游客留港过夜,才能带动消费。



在她看来,“搞活”夜市不意味着走回头路,关键是要推陈出新,升级转型。



香港的地摊经济似乎将继续发展下去。
回复

使用道具 举报

心眉 | 2025-3-26 20:56:00 | 显示全部楼层
后因摊位数量大量减少,终不得不提前关闭。
回复

使用道具 举报

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| 立即注册

本版积分规则